nbsp;如果有人想研究秋爽斋,不用查找什么资料,看看这幅设计图就足够了。
为了保险,他还发了个图片给连云海老爷子,让老爷子帮忙把关,得到老爷子的肯定之后这才定稿,可信度比网络上那些乱七八糟的资料高的多。
不但如此,院子的游廊如何走向,什么地方该有垂花门,梧桐应该种在哪里、芭蕉应该种在哪里、该种多少、还有没有别的装饰物之外的细节,他都考虑进去。
甚至还考虑到了风水以及民俗习惯问题,比如说北方建筑中最常见的一个习惯,正厅与大门不能在一条中轴线上,多多少少都要错开几分,这个习惯到现在为止在农村还保留着。
要说在作品中,这样的细节根本没人在意,就算在意,一般人也计算不出来,大部分雕刻师或者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几乎不会在意这样的细节。
但他却硬是用尺子仔细量过之后才定下中轴线的位置。
至于其他细节就更多了,像是朝向、植物向阳性、生长习惯、季节、阴影等等都计算在内了。
不客气的说,他的作品能这么受欢迎,除了种种神奇功效外,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对细节的追求,他不知道的常识也就罢了,既然知道,就一定要在作品中表现出来,哪怕读者完全不在意都没关系,他尽心尽力就好。
除了细节,就是整体布局了。
说布局,自然得说背景,这件作品的背景是秋爽斋晓翠堂,但大背景是贾府,秋爽斋只是贾府内的一个院子,而晓翠堂只是秋爽斋内的一个不怎么常用的大厅,也就是说区区“背景”两个字,却有三层空间。
一层是贾府大院,这个不用全部雕刻出来,但可以通过四面的出廊和一条蜿蜒而过的沁芳溪从侧面表达这一点,用垂花门和小溪做封口,一动一静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小空间,也就是秋爽斋这个大院子,当然,不能少了门上的牌匾,不过秋爽斋门口的牌匾是“桐剪秋风”,这是书中写到的。
这个大院子里有梧桐、芭蕉、假山、小亭子、花圃等等点缀物做点缀,不至于让硕大的院子看起来显得空旷。
第二层就是院子正中央的晓翠堂。
在古代,富贵人家的大厅是很讲究的,台阶到门内之间也别有天地,最起码有一道两米宽的游廊,越有钱,这游廊可能就越宽,虽然是有限制的,但总比一般人家的游廊要宽上那么几分。
而在游廊这个衔接院子和门内的游廊上,同样是一层空间,这里的雕梁画栋桁架斗拱柱头铺作月梁牛腿等建筑构件都各有精彩,或雕“五福”“福寿”“仙鹤”“兰芝”等吉祥画面,或绘“八仙”“寿星”“仙鹿”“王母”等图案,总之各有各的讲究,越是富贵人家就越讲究。
不但这些死物有讲究,活人同样有讲究,大户人家在这里招待客人或者吃饭的之后,肯定有丫鬟婆子在这里小心伺候着,少则一两人,多则五六人。
徐景行没有在这里安置太多的丫鬟婆子,只是一左一右放了一个丫鬟一个婆子,毕竟在原著中没有描写这点,他想放几个就放几个,看起来合情合理就行。
所以他只放了两个,但这样无关紧要的小人物也不是说随便放这儿就可以了,这种大场面里,每个人物都是有作用的。所以在他的设计中,门口这一个婆子一个丫鬟也在笑,但笑的幅度不大,而且是躲在门外屋内人看不到的墙后凑一块笑,还有交头接耳的迹象,只是因为面朝内,所以看不到面孔。
这就是第二层的景象,从院子纯粹的写景引入人物,虽然只是两个丫鬟婆子,但已经解开了一点点主题:笑。
过了这一层就是第三层,也是最后一层,晓翠堂的大厅。
这晓翠堂的大厅可就有讲究了,为什么?因为书中有重点描写。
为什么会重点描写这个出场次数并不多的院子呢?因为这里是探春居住的地方,人探春再怎么没存在感,那也是十二金钗之一,贾家大小姐之一,身份在那儿摆着,住的地方肯定不会太差。
所以在书中写到“探春素喜阔朗,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”,也就是说秋爽斋这个院子里的三间屋子是连通的,大厅和卧室只是用屏风之类的物件简单挡了一下。
然后在这个三间连通的大屋子里有“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”,这张大案子上摆着“各种名人法帖”“数十方宝砚”“各色笔筒”“笔海内树林一般的毛笔”,另一边有一个斗大的汝窑花囊,花囊内插着镶水晶球的白菊,西墙上更挂着米襄阳的《烟雨图》和颜鲁公的对联。